吉林省沃而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

新闻动态

News&information

行业动态行业新闻

当下谁在种地?说得太现实了!

发布时间:2018-02-09

种地

“80后”不会种地

“90后”不提种地

相信每个人都不少见这样的报道:种粮大户开着先进的机械种地,然而现实的农村究竟是什么样子,他们真的清楚吗?


谁在种地?



皮肤黝黑,青筋突出。这是张文明***突出的外貌特点,很符合大多数人对于农民的印象。没错,他就是河南省司寨乡平陵村的一名农民。

玉米价格的持续走低,没有打击到张文明,“一麦一秋,玉米不行还有小麦背着。况且咱这年纪,不种地还能干啥?” 但这位65岁的庄稼人却有自己的担忧:“按现在的行情,往后我干不动了,谁来种地?”



这并不只是张文明一个人的担忧。以平陵村为例,这个村子共有550户人,4900亩地,然而“55岁以下的,田里几乎看不到了”。


老人和妇女,反而成了种地的“主力军”。 仍在种地的这些农民,大多抱着“挣俩活钱儿”的平凡想法,“不指望种地致富”。



谁能种好地?



其实单看产量,个人种地和规模经营相比,并不算低。但现代化设施的推广,个人种地却出了一些问题:

1、老人很难支撑现代产业

2、质量开始出现一些问题


与此相比,规模化经营的优势就明显多了:人力成本降低;较大规模种植能有效增加收益;批量种植能提高质量…… 农业后继乏人,种地确实要换个种法。


快速成长的种粮能手、家庭农场、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被寄予厚望。



新兴主体的困惑



有调查发现,粮食价格的下跌,让不少新型主体陷入新的困境:承包的规模越大,风险也就越大。经营压力加大,土地退租的苗头就随之出现了。


河南新乡延津世纪富合作社理事长赵国换说,合作社共流转1800亩地,合同签了10年,虽然还没到期,但预计到下半年,有一半地要退回去。土地流转的速度也放缓了许多。

另一方面,银行贷款更加收紧,让新型主体日子更难。一家合作社负责人说:“过去5年都找一家银行贷款,一笔钱要交双份利息,贷完先存回去,再贷出来。但有钱就比没有强,没想到,去年银行听说种粮赔钱,今年不给贷了。”到现在,一说是种地的来贷款,银行几乎都不放贷。

如此一来,合作社运营也步入困境,甚至名存实亡。主要原因大概在于:土地流转成本涨得太高了。

如果是延津县农户间小规模流转,每亩租金600—800元,但农户与龙头企业、合作社及种粮大户流转,每亩租金要到800—1200元。种地想挣钱?基本不可能。

然而,这些问题和结构调整比起来都不是大问题:小麦收完了种什么?某些方面的补贴政策什么时候才能出台?原本要种的品种如果不能种了,农机成本又如何解决? 问题总是解决了一个,就又来了一个。



土地当不当流转?



虽然土地流转遇冷,但还是有相当优势的,但是要讲究顺其自然,要适度。据延津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罗鹏介绍,土地流转要与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就业相适应。 但是,到底多大规模算“适度?经过调查,龙头企业、合作社经营规模500—1000亩***理想。

当然,土地流转也不是******规模经营的方式。依托社会化服务体系,采取土地托管、代种等方式,带动广大普通农户,既能发挥一家一户的“精耕细作”,也能实现规模化、专业化生产,也可以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。


不过,想解决“谁来种地”的问题,还是要从根本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,扶持合作社、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,补上农业社会化服务这块短板。

其中,政策补贴是***受农民关注的部分。种不种地都可以拿、发放不够及时、数额有不足等都是现阶段存在的问题。

想解决补贴的问题,首先要在制度层面落实金融支农政策,安排一定额度农业信贷资金,缓解新型主体季节性、临时性资金需求。

除了政府方面,新型主体也要面向市场,更大地发挥自主性。


说到底,只有想尽办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,让农民过得体面,才能有人愿意种地。


联系电话: 0438-3082555 手机:18444145599 地址: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经济技术开发区 网址:http://www.wedagric.com
网站二维码
公众平台二维码
版权所有:吉林省沃而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ICP备案:吉ICP备16000842号